2005-05-16

替台灣經濟把脈

= ==雖然是三年前的文章,現在讀來仍和事實發展相符,因此貼出來大家參考。====

台灣光復以來,國際局勢歷經1950韓戰、1960越戰兩次戰爭,以及1973 1978兩次的石油危機,帶給台灣接二連三的危機和生機,經由全民的努力、政治的運作、決策的明確,最後加上一點運氣,終於造就了台灣的經濟奇蹟。又由於憂患意識之不足、過渡沈迷於經濟的炫耀,而未能及時將台灣的島國經濟在危機來臨前帶向永續經營的道路,因而在這一長波段的全球性經濟不景氣中每況愈下。配合著中美建交的氣勢,以及逐漸衰退的世界景氣,1980鄧小平的改革開放,將中國驚人的生產力向國際市場成功的推銷,更讓台灣的外銷導向加工產業雪上加霜。兩蔣時代結束後的國民黨政權,轉變成台灣本土意識的抬頭,激起了外省族群的危機感。俄羅斯解體、全球大環境不景氣的初始、東南亞金融危機,樣樣都給中國的改革開放注入生機。中國宏觀經濟的轉型,掀起了兩岸間交流的熱潮,敵我意識逐漸淡化。中國廉價的勞力以及夢幻般的廣大市場有如吸錢機一般,將全球不景氣下僅存的資金吸入中國,台灣更是無法倖免,衝鋒陷陣唯爭先恐後足以形容。

中國異軍突起,參與了全球經濟的運作,以共產主義的手段、社會主義的基礎,徹底瓦解了資本主義的經濟秩序。

憑藉著浪潮般的外資湧入,中國大量廉價勞力頓時變成世界工廠,這個變化有如另一次的工業革命。不景氣帶動的成本壓力正好在中國獲得解脫,加工訂單和資金的氾濫,讓鐵幕鎖國三十年的貧困如獲甘霖猛然甦醒。巨人一旦站立,外力難以抗衡。台灣意識到這個危機卻已無力回天,中國回饋給世界的,不僅是成本的惡性競爭而是經濟秩序的瓦解。薄利多銷本來是為了創造更多利潤,卻漸漸變成不得不為的生存競爭,這個過程也很快就過完,如今是薄利也無法多消,因為經濟秩序已然破壞,『中國誘因』帶動的過度擴充和過度投資導致過量的生產,全球存貨的壓力就如股市崩盤,消費者越等越便宜,便宜到不敢買,最後因為整體循環性收入緊縮,想買也沒錢買。洪水進來很快,水退之後留下的污泥殘物需要幾倍的時間才能清除。

台灣在政治上不可能削弱『向中國靠攏』的那股聲浪,台灣在經濟上也不可能從成本觀點和中國競爭,更來不及以自創品牌到國際上爭一席之地。台灣面臨的經濟問題不是復甦而是重建,必需突破舊思維重建台灣經濟秩序。

一) 重建的首要在誠實告知全體國民(也可透過宗教的管道),三十年來,台灣其實是生活在過度奢華浪費的環境裡。為了金錢利益(稱不上經濟),過度開發而浪費了環保和生態的資源,為了生活享受(說不上品質),過度奢華而浪費了學習和升級的先機。經濟蕭條反而給了台灣一個反省和重來的機會,相信今後台灣人再也不敢像以前那般囂張和自以為是。從心裡做起才能根本改革。
二)為了脫離目前困境,勇敢的向社會主義學習,釋出大量政府資源,不是給少數特權團體而是給所有願意努力參與的社會力量。例如,開放公有土地有年限的低價使用,鼓勵企業建廠,非技術性聘僱人員以鄰近居民優先,政府單位帶頭示範愛用國貨、生產內需產品,創造就業機會。低價釋放高科技專利技術,規定員工人數下限,規定釋出的技術不得外移。
三)向中國學習,推動營業稅捐或房地稅減免,對於新設投資案增加地方政府的稅收分配比例,大手筆優惠鼓勵外資,以五年計畫刻苦度過眼前難關。免費強迫在職教育,以五年計畫教導全民準備面對未來。
四)編列長期預算,經由政府過半入股參與,鼓勵成立科技研發公司,以期拉開兩岸的未來差距,將研發的風險、資金和將來的生產、行銷分離開來。集中力量研發,將來才有技術釋出的能量。
五)匯集民意,削減立法院權限、縮小立法院組織,增列委員會的專業資格條款,減少對經濟發展的掣肘。
六)要求政治人物,放棄連任的念頭,以更大的精力拼經濟。立法限制現職官員的競選活動,逼他們以政績替代政見。給挑戰者更多競選時間空間,讓他們以政見出描繪將來的政績。


謝明海 2002/11/11

沒有留言: